今年跨国公司掀起裁员热潮 IT食品等相继加入

  虽然多家企业表示,这些裁员系结构调整或得益于技术创新,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裁员是企业迫于利润压力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对跨国公司来说,裁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选择。虽然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可以使企业达到削减开支的预期效果,但随着失业率的高企,经济增长也更趋缓慢。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指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好采取结构性的调整手段

  也许对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来说,2012年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裁员正在进行时。

  美国谷歌公司日前证实,其旗下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已决定裁员约4000人,数量占到该手机制造商全球员工总数20%左右,但表示具体的调整方案需要一到两周才能公布。其实,早在去年6月末,英国四大行之一莱斯银行和劳埃德银行集团便均以削减开支为由宣布裁员计划。2011年8月,汇丰宣布计划在2013年之前裁员30000人,除了已经宣布的5000人,由此拉开了世界性大行"减肥瘦身"的序幕。此后,IT业、日化、食品等行业也相继加入裁员潮。

  裁员有因也应有道

  一场全球蔓延的IT业裁员风暴正席卷而来。继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微博)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1.7万后,最近全球最大的PC厂商惠普(微博)也宣布两年内将裁员2.7万人,全球最大半导体厂商瑞萨计划裁员1万人,日本松下电器拟在年内裁减半数员工,索尼公布重组方案、宣布将裁员1万人,摩托罗拉则宣称将在今年内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并关闭全球94个办事处中的三分之一……就在几天前,华尔街也掀起新一轮裁员大潮,那里的银行家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勒紧裤带。

  今年第二季度,世界经济依然不见什么起色,多家公司的营收报告低于预期。企业越来越关注成本,决策者们纷纷举起了裁员的大旗。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有超过283000人被裁掉。在这些人员中,有接近60%的是由于公司重组或减少成本等原因而被裁掉。

  彭博社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今年全球企业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94369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6561人。与2009年以中小企业裁员为主的局面不同,此次裁员已经波及到规模较大的传统优质企业。

  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前一轮的裁员大潮显得必要且悲壮,那么四年之后卷土再来的这一道道"格杀令"不免让世道人心陷入几分苍凉。目前,全球大企业裁员潮也已扩散至多个地区。

  提及高烧不退的裁员潮,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市场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全面下滑。"全球经济不景气,旧有技术逐渐被新兴经济体掌握,曾经风光近二十年的电子巨头也难免受新一轮的产业洗牌、升级冲击,断臂求生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坏的选择。

  因为一方面,裁员对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认为,裁员会让公众和投资者对企业丧失信心,还会对终端销售造成不利影响,消费者可能担心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会出现问题,继而选择替代产品。

  另一方面,在看重社会责任的国家,裁员企业的社会形象难免受损。因为裁员对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员工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大规模的裁员发生在欧洲,被称为仅次于执政党、在野党之后的第三大政治力量的强大工会体系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企业当然可以与员工对簿公堂,但倚强凌弱的姿态只会将它们推进舆论深渊。有统计显示,就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价格走势往往会在裁员决策发布后迅速发生反应。

  因此,对跨国公司来说,裁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选择。虽然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可以使企业达到削减开支的预期效果,但随着失业率的高企,经济增长也更趋缓慢。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指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好采取结构性的调整手段。
 

  不同地区不同"待遇"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深度蔓延,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尚不稳定,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持续减少……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采取裁员措施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俨然成为"惯性"行为。而在过去20多年里,无论经济形势好坏,裁员都作为一种常态,在企业中长期存在。虽然多家企业表示此次裁员系结构调整或得益于技术创新,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表示,本次裁员是企业迫于利润压力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然而,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商翰德(Hudson)公布的调查报告中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使亚洲的企业维持现状,但在华跨国企业却打算扩大招聘。调查显示,58%的在华跨国企业将在第三季度新增人员,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8%、35%和30%。

  翰德共调查了中国大陆、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和地区跨国企业的6800名高管,涉及从媒体到制造业的各行各业。

  "消费品行业是招聘最积极的行业,将近60%的雇主打算增加招聘。他们最想招聘有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技能的员工。"翰德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毕琳表示。制造业和工业部门的在华跨国企业对前景也很乐观,其中57%声称第三季度要增加招聘。

  翰德的这次调查没有显示多少在华跨国企业要裁员的迹象,不过IT和金融机构是裁员意愿上升的唯一行业。

  数据显示,欧洲是本次全球裁员潮的"重灾区",目前大型公司在欧洲裁员的速度比2011年快3倍以上。欧洲的经济正经历自欧盟建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制药业当然也不能幸免。由于欧洲目前的制度和对制药行业"不甚友好"的政策,欧洲制药行业的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众多欧洲的制药巨头,如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等总部在欧洲的厂商纷纷裁员和关闭在欧洲的一些工厂并将制造和研发基地迁往中国等新兴国家。与欧洲市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上,这些制药巨头们则不断增加投资,新建研发和制造部门,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速惊人,施贵宝和阿斯利康甚至把亚太总部都搬到了中国上海。这些投资也给各个药厂以高额回报,从各个药厂的财报中都可看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强劲,已经构成了维持业绩增长的主引擎。以诺华为例,其2011年中国的净销售额比上一财年增长38%,在各个新兴国家中,表现最为抢眼。

  正是基于此,百时美施贵宝和阿斯利康索性将亚太区总部搬到上海。而诺华在2011年公开对外宣布,在之后未来5年内,公司将在瑞士和美国计划裁2%的劳动力,约2000人,以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医疗预算削减。然而,在中国和印度不仅不裁员,还将新增数百个职位。此外,诺华在瑞士和意大利的工厂将关闭,制药业务将外包至低成本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生产。
 

  中国失业风险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今年二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270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5%,创下了这个季度数据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劳动率市场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也小幅下滑,这表明就业市场已经开始受到了经济减速的影响。

  郑军属于80后,大学毕业以后在深圳开了一家专门做陶瓷零部件生意的贸易公司,公司目前有10个员工。谈及目前的经济形势,他告诉记者:"虽然周围的朋友都在讲经济不好,不过我这边好像还没受什么影响。不过,现在那些专门做包装的供应商都很客气,价格也很好,因为订单减少,没有什么生意,所以现在都求着客户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珠三角地区服装纺织等行业在危机冲击之下出现订单下降、资金链困难的情况。据广东省服装协会的调研显示,不少服装企业2011年的订单减少了1/3左右。其中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大,比内销企业更为困难。近一半的出口企业表示订单严重缺乏,其余企业订单也大多只能维持至春节前后。

  "订单减少对于小企业来说,就意味着要裁员,否则自己都会被拖垮。"郑军说。

  据资料显示,刚公布的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不如预期,中国制造业7月几乎没有成长,新订单降幅更甚于6月。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意味着很多企业可能要亏损甚至破产,意味着就业岗位要减少。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无疑会加大。

  内需不足,外需不振,于是稳增长的重任又落到了投资这架马车上。自5月中旬提出稳增长以来,发改委项目审批加快步伐。据媒体报道,近来发改委项目审批每月超过200个。而地方政府嗅到"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的味道,加快项目上报和上马,投资规划一波一波"击鼓传花":贵州3万亿元、长沙8000多亿元、广州2000亿元。

  "除投资外,短期内没有更好的办法。但不能再出现货币政策调整被地方投资绑架的情况。"

  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立刻引发专家的担忧和质疑。2008年的4万亿带给中国经济的"伤害"还没有褪去,很多经济学界人士对当年的景象也还记忆犹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政府迅速推出总量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让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彻底失衡。如今,刺激计划在更多人看来,应该谨慎对待。经济学家赵晓撰文指出,地方版4万亿将带来隐忧:缺乏合理的微观经济基础,将加重产能过剩局面,并使地方政府债务恶化。

  此间媒体评论认为,当前,在外需放缓、消费增长平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投资的增长已经成为共识,而民间资本成为经济增长"顶梁柱"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目前,我国失业率提高的风险正在增加,一定要想办法激活中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货币政策信号明显

  "内忧外患",让中国的决策层也颇为头疼。在今年6月份和7月份两次下调利率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格回升迹象,这可能会对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不引起房价回涨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成为一个"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大麻烦。

  其间,不少机构与学界人士也在争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暖,不用过于担心。8月15日,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发布的首份《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指出,上半年的出口和投资需求均有所反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因为通胀压力走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增大,加上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下半年经济增速企稳有望。而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微博)分析认为,外需疲弱态势仍持续,而内需尚未明显回暖,投资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稳增长仍需努力,他认为,7月CPI、PPI继续下滑,而在其他宏观数据中,前7月投资增速未见明显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9.2%,环比回落幅度超出预期,所以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持谨慎态度。

  "中国经济放缓并非不可接受,不可接受的是其后果--失业。"《福布斯》杂志称,二季度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最有可能刺激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政策宽松力度。

  "降准可以增加流动性,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降息则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贷款贵的问题。"近期应该还会降准和降息,不少机构也纷纷预测,8月份将会迎来再一次降准。

  本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指出,2012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增长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由此,官方对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频繁释放信号。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如今中国经济并不一味追求速度,但经济运行有着巨大惯性,尤其是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大气候中,要警惕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对就业、企业经营和财政金融等领域造成冲击,因此尽早为中国经济"筑底"非常必要。最近数月以来,放缓因素显得过多。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通胀压力显著下降,最新数据显示7月CPI已经跌至1.8%,这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上一篇:电商大战之阳谋:垄断、融资和流量
下一篇:苹果创新高 市值破6000亿美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