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去年营收破千亿净利增79%:逾四成收入并非来自卖车

  尽管过去一年中整个电动车行业经历了政策退坡、骗补被查等一系列风波,但电动车龙头企业比亚迪(002594)的年度业绩依然可观,净利润增长近八成。

  3月28日晚间,比亚迪公布了2016年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034.70亿元,同比增长29.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0.52亿元,同比增长78.94%;基本每股收益为1.88元/股;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91%;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78元(含税)。

  其中,汽车依然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2016年,比亚迪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570亿元,同比上升40.23%;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收入约390亿元,同比上升17.53%;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约73亿元,同比上升20.79%。三个业务占本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10%、37.78%和7.10%。

  比亚迪在财报中分析表示,在政策刺激下,中国汽车市场于年内明显回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全年产销量分别为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3.7%,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

  而新能源汽车领域,受骗补调查和政策变动影响,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实现较快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增长51.7%和53%,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40.9万辆,同比增长65.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9.8万辆,同比增长17.1%。

  但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并未收到行业政策变动的影响。2016年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整体收入约为346亿元,同比增长约80.27%,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增至33.46%,成为集团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不过,比亚迪也表示,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退坡将对集团2017年一季度的销售情况释放不良影响。集团预计,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亿-6.5亿元,同比下降23.59%-35.35%。

  比亚迪在财报中对此预计解释称,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变动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短期会有所调整,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也将承受一定压力,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和盈利将有所下滑。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7年1月,比亚迪2016年的明星车型比亚迪秦、唐分别只卖出208、278辆,同比下跌59.8%和93.1%。

  不过,2017年比亚迪仍将有多款新能源乘用车上市,纯电动方面,预计秦100、唐100将于上半年上市,宋EV、元EV将于下半年上市,插电混方面,宋、元插电混版预计上半年上市,多款新车上市有望促进公司新能源乘用车业务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传统汽车业务预计将保持平稳发展。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金属部件渗透率继续提升,集团继续赢得全球领先智能手机厂商的高端旗舰机型订单,预计将推动集团手机部件业务的快速发展。太阳能业务方面,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产品价格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比亚迪还正式推出了“云轨”这项崭新业务。2016年10月,比亚迪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仪式,正式宣告进军万亿级轨道交通领域。目前比亚迪已经与国开行签署600亿元单轨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多个城市初步达成协议。

  券商报告指出,比亚迪的云轨将打开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平安证券的分析指出,“云轨”是比亚迪依托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又一次战略扩张。相比于地铁,云轨的造价低、建设周期短,编组灵活,不仅对大城市交通是有力的补充,而且也符合三、四线城市的需求。

  而在产业链方面,2016年比亚迪还加强了对产业上游的布局和发展。2016年6月,比亚迪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盐湖锂资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在青海设立合资公司从事盐湖锂资源的开发、加工与销售。通过合作。

  比亚迪指出,通过这一合作,集团实现了在新能源汽车上游核心资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完善了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集团新能源汽车未来充足的锂资源供应和原材料成本控制提供了坚实保障。

  比亚迪的相关负责人此前向澎湃新闻表示,未来随着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比亚迪还会进一步加强在产业上下游的整合力度,尤其在上游领域会进一步深入电池原料市场。

上一篇:腾讯悄然买入特斯拉5%股权成第五大股东:未来考虑商业合作
下一篇:马明哲带头增持中国平安:1157人共耗资6亿,锁定期一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