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企业也会“落伍”:21世纪的公司应该有这些标配

55845038_1.jpg

   汽车突然着火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当2013年10月的一天,特斯拉公司(Tesla)的一辆S型车(Model S)在华盛顿州的肯特市(Kent)撞上了一个金属物体之后着火时,车主、潜在的客户、投资者和公司的高管们都担心起来。几周之后,在田纳西州的土麦那市(Smyrna)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美国的联邦监管部门开启了调查。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大规模召回,全美各地经销店的昂贵的修理工作,还有带给汽车制造商的沉痛的财务打击。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问题出在S型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气动性能,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底盘。此外,如果碎片以错误的方式击中了汽车的电池组,那么汽车就会着火。因此,特斯拉向受到影响的有关车辆发送了升级软件,将距高速路路面的距离抬高了1英寸(2.54厘米)。问题解决了。在开启调查的四个月之后,监管部门就结案了。

  利用软件和移动手机网络,特斯拉避开了任何召回的必要。它连一家经销商也没有;用户可以在网上确定汽车的配置并且订购,还可以在公司的展示厅里试驾汽车。特斯拉先进的电子技术比汽油或柴油技术都要简单,所以它能够以更少的员工和资本来制造汽车。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的1美元实物资产所对应的市值是1.85美元,特斯拉却高达11美元。每名通用员工创造的市值是24万美元,每名特斯拉员工创造的市值则为290万美元。光靠效率高,并不会获得这样的差距。尽管与通用汽车同处于一个行业里,特斯拉在根本上是一个不同的理念。

  尽管也在不断变化,但通用汽车现在仍然是一家20世纪的公司。特斯拉则是一家21世纪的公司,专为改变成功规则的全新现实而生。本文的重要话题是预言已久的无摩擦经济的降临,这是一个新世界,劳动力、信息和资金可以自由、廉价而且几乎是即时地移动。公司正在和客户、员工和所有者形成一种更具流动性的全新关系;正在重新思考资本(传统定义下的资本)的作用,发现它们可以在拥有越来越少的资本的情况之下取得成功;正在重塑研发和营销,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正在以新的方式评估绩效,因为传统的评估方法再也抓不住重点。

  并非所有21世纪的公司都是来自于硅谷的光鲜新创企业。它们可以不计年头,也不计行业(哪怕是汽车行业)。耐克(Nike)是一家21世纪的公司,它积极地利用3D打印技术来重塑制造,并且精明地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营销。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正在变成这样的一家公司,部分原因是股东的推动以及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每家公司都需要成为21世纪的公司。

  全新现实开始于资本主义的根基:资本。在一个无摩擦的经济里,一家公司基本不需要从前的那些条件。看看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Apple)吧。不像市值第二高的谷歌(Google)和第三高的微软(Microsoft),苹果的大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于实物产品的销售。但是,公司说,它“实质上所有的”产品都是别人生产的。因为它能够协调庞大而复杂的全球产业链,给那些公司[主要是富士康(Foxconn)]钱,生产它的产品,并且将产品即时发到需要到达的地点。苹果甚至还租用了其他公司的服务器,托管它的iCloud服务,因而可以方便地增减容量,只根据需求来付费。

  美国政府将苹果归类为制造商,它在全球各地大约有500家实体店,根据咨询公司EVA Dimensions的统计,它的总资本达到了1,720亿美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根据传统模型,它本应该需要更多的资本。它的成就是,让资本发挥出了极致的效应,创造出了6,39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之下,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使用的资本比苹果多很多,为3,040亿美元,却只创造出了3,330亿美元的市值,差不多只有苹果的一半。

  这些是制造和销售实物的公司。一个无摩擦的经济还能够让几乎没有实物资本的企业与资本雄厚的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人们惊奇的看到,阿里巴巴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零售商,却没有库存;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宿提供商,却没有不动产;优步(Uber)提供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服务,却没有汽车。它们每家公司都找到了天才的方法,消除了本行业的摩擦,将买卖双方直接和方便地联系起来,使几乎不需要资本的新型商业模式成为可能。

  但是,请等一等—实际上,这些21世纪的公司拥有大量的资本,只是会计规则不管那些叫资本。比如以软件、专利、版权、品牌等知识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资本;以客户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客户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21世纪的公司,不管是否制造或销售实物产品,归根到底都是人力资本企业。这便引发了一个深奥的问题:谁真正拥有人力资本?

  显然,很久以前,律师事务所差不多完全由人力资本构成,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向公众销售股票是非法的;外部股东不可能持有任何有价值的实物。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又有什么不同?即便是拥有珍贵专利或品牌的公司,也主要从人力资本上获取价值。要是数百名最聪明的员工离开了星巴克(Starbucks)、强生(Johnson & Johnson)或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会怎么样?要是一位发疯了的首席执行官想要摧毁每家公司的坚如钢铁的文化会怎么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21世纪的公司里,员工持有大部分的资产,因为他们就是大部分资产。

  这一现实正在影响企业文化。据美国国内税务局(IRS,这里利用的是最近的公开数据),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美国企业的数量只有温和增长,它们的营业收入增长了150%,而各企业经理持股的所有权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增长要高得多,他们的营业收入增长了394%。21世纪的公司不总是一家公司。

  大多数的企业将必须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否则就会输给这么做的对手。新的方式通常是来自于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模式。这一趋势从互联网时代的早期就开始了,当时,几家从事网上保险的新创企业曾经迫使定期保险的保金猛跌50%以上,一些便于用户使用的酒店或航班预订网站让18,000家旅游代理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破产。如今的创业者巧妙地将这一趋势延伸至实物产品当中。采用低摩擦在线模式,Warby Parker在线上销售高质量的眼镜,收费只有传统零售商的一小部分。不久前,私人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估值达到了12亿美元。即便是消费包装食品这样的似乎对于网络的颠覆有着很强抵抗力的行业也受到了威胁。在线制造和销售男用梳洗产品的Harry's以及Dollar Shave Club正在迫使宝洁(Procter & Gamble)旗下的吉列公司(Gillette)提升其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从质量上。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即便对于成熟产业的领先者来说,这一趋势也异常恐惧,因为即便它们转向了新的无摩擦的商业模式,它们的规模也会变得比以前更小,利润也更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称,这是因为“一些高科技公司和借用科技的公司给现有企业造成的价值破坏大于给它们创造的价值。很多收益都转化成了消费者福利,在竞争当中失去了。”例如,微软的Skype服务在2013年带来了20亿美元左右的营业收入,据麦肯锡计算,Skype迫使老牌电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电话服务,实际上将它们370亿美元的收益转给了消费者。

  其他的新型商业模式也有着同样的故事。旧金山的出租车监管机构称,随着优步、Lyft等公司进入市场,每辆有牌照的出租车的收费额在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期间下降了65%。目前,投资者给优步的估值达到了510亿美元。《财富》杂志在2015年9月的报道称,所有纽约市的出租车勋章(即出租车营业执照,可以买卖或转让—译注)的市场价值之和已经低于130亿美元。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称,Airbnb进入奥斯汀(Austin)时,酒店的营业收入下降了8%到10%。“受到影响的酒店采取了降价措施,结果让所有的消费者受益,不仅是分享经济当中的受益者。”但是,带来颠覆效应的新企业只拿走了守成企业的损失的一小部分。

  21世纪的企业将越来越依靠创意,它们不仅在信息科技行业,也在媒体、金融、制药以及其他消费大量脑力的行业里。麦肯锡发现,“轻资产、多创意”的行业在1999年只创造了西方公司17%的利润,现在这一比例达到了31%。在这一转型当中,失败者是那些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建筑、运输、公用设施和采矿。这不意味着,此类行业的公司已经完蛋。正如特斯拉所展现的,如果得到重新构建,它们也可能繁荣起来。

  如果重新定义成功,它们也可能获得成功。随着竞争对手为了增长而不惜牺牲利润,各类公司都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压力源。竞争对手通常是已经在新兴市场拥有庞大规模的家族企业或国有企业。比如美铝公司(Alcoa)不久前决定将公司一分为二:一家是高科技材料企业,另外一家是大宗商品铝生产公司。促进美铝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炼铝巨头的低成本优势。由于被迫与之竞争,美铝的大宗商品业务拖累了整个公司。随着新兴市场的公司在国际商业当中的份量不断增加(如今占据了《财富》世界500强的30%),它们带来的利润压力将不断提升。

  进一步的压力将来自于另外一类为了增长而牺牲利润的21世纪的公司。这类公司主张,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要抢占大量的地盘。首先一个例子是亚马逊(Amazon)。人们知道,公司连续多个季度的利润都很低,甚至根本没有利润。投资者和它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都同意,最好把钱投资在扩张上;这样未来就将实现比现在高得多的利润。公司的股票在不久前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21世纪的公司做过的最深刻的重新思考当中,有一些是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无摩擦时会发生什么事情?零工经济的兴起表明,这显然已经成为趋势。公司仍然雇用并不需要为它全职工作的全职员工,只是因为留着他们要比不断地招聘和解雇更容易一些。至少从前是这样。如今,雇主正在通过像Upwork等网络市场,在世界各地招募数以百万计的员工,从事基于信息的工作。每位员工由上一任雇主打分,如果你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就不用给钱。尽管这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像语言翻译之类的常规工作,但是有一家名叫HourlyNerd的网络出租前顾问和顶级商学院的毕业生,可以帮助制定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高层次的工作;网站的客户大多为中小企业,但是也有像通用电气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

  从这个趋势再往前设想几步,整个的招聘模式就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了。员工所有的企业肯定会增加,但只是众多可能性当中的一种。最终可能出现一种远为激进的公司结构。思科公司(Cisco)的前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2015年6月说:“很快,你将会看到只有首席执行官和首席信息官两名员工的大公司。”这听起来很疯狂,可是钱伯斯以前就做过各种最终成为现实的疯狂预言,比如用你的智能手机打开酒店房间的门。

  即便是一直拥有大量员工的公司也很有可能改变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一家绩效评估软件制作公司的高管不久前对《财富》杂志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能够进行业绩评估,所以你可以给员工做出相应的奖励。”结果就造成了表现最佳的员工获得的报酬更多,而其他人得到的更少。怡安翰威特公司(Aon Hewitt)称,几乎所有的大型雇主现在都给定期领工资的员工发放奖金,经常是因为完成了特殊的周期性目标,比如催款等现在易于跟踪的绩效指标。如果个人绩效难于量化,报酬的差异化较小,业绩不佳者就能够保住自己的职位。现在不行了。

  员工面临的真相也是21世纪的公司自身面临的真相。当摩擦消失,雄心勃勃的新竞争对手在新兴市场上崛起时,表现不佳的公司将无处可藏。赢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其他人将为剩余的市场而争斗。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表明,创意密集型企业“正在发展出赢家通吃的规律,在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与其他所有的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更为普遍的是,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称,全球企业的利润在不久前达到了世界GDP的约10%,未来有一天,我们或许会羡慕这个数字。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会降为8%,只比1980年高一点。结果是:正如利润增长放慢所展示出来的,将有更多的公司去争夺一小块蛋糕。

  在当今世界,各个企业尽管在努力拼搏,但是占全球经济产出的比例仍然在下降,这似乎是公司在世界事务当中作用下降的原因。但是对于很多21世纪的公司来说,情况将正好相反。有些公司已经达到了国家级的规模,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谷歌一天发生的搜索以10亿计,它比任何政府都能够更好地实时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研究显示,它能够预测疾病的爆发,股票的波动等很多事情。只要它想,它甚至可以影响到选举结果。Facebook拥有15亿用户,超过了中国人口,能够准确地描述用户的个性以及预测他们在工作和感情上的成功。在任何一天,苹果手里的现金都比美国财政部(U.S. Treasury)多。印度的电信企业巴帝电信公司(Bharti Airtel)拥有的消费者人数和美国的居民一样多。沃尔玛(Walmart)的员工多达220万人,除了中国和美国的国防部门,它的员工数量超过了地球上的其他所有组织。

  现在还有一个让人更加难以理解的21世纪概念: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将要低于以前,尽管一些公司拥有惊人的体量。这一趋势令人震惊: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里的公司的平均寿命由1958年的61年下降到了现在的大约20年。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理查德·福斯特(603806,股吧)(Richard Foster)预测这个存活时间还会进一步持续下降。在21世纪结束之前,“公司是持续存在的机构”就将不再是一个常规的概念。

  说到底,企业为何而存在?英国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因为回答这个问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理论界看来,全球经济就像陀螺那样运转,依靠的是个人经营者之间的价格信号,对于大公司并没有明显的需求。但是正如科恩指出的,在现实世界里,“需要进行谈判,制定合同,做检查,要做出解决争端的安排,等等”。也就是说,存在交易成本,即摩擦。在公司里面合并这些交易是处理它们的最有效方式。现在,随着科技降低了这些成本,很多公司解放了自己,把一些功能外包给别的公司,以众包的方式搞研发,把正式员工换成了合同工。在好莱坞,各种人力和资源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完成目标之后又会分散到其他的项目里去。这种好莱坞模式可能在经济中广泛流行。目前已经出现了。

  好消息是,对于喜好冒险的人来说,不断加快的变化、创造性的破坏和新的商业模式都是机会。随着经济变革,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里,进入的门槛都在下降。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找到机会。每个人、每家企业都会具备21世纪最富贵的资产:对于新创意、创新和想象力的开放态度。

文:利伟诚(Andrew Liveris)陶氏化学公司(Dow)首席执行官

上一篇:【公司治理】一场马拉松背后的精准城市营销
下一篇:【公司治理】企业想成功得靠理论 而不是战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