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重回企业基本价值面

1405478254-59KO9K8.jpg

   经济寒潮来临,相对而言,哪类企业的生命力强、抗击风险的能力大?

  答曰:一是创新意识强、起点高、受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新兴企业,二是那种平时做得稳、转型升级早、奉行坚守和“小步快跑”、没有太多债务负担的传统企业!

  近来,身家70亿元的“老干妈”陶碧华被热炒,其经营业绩受到广泛赞誉,其“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上市”的发展模式,被许多人视为传奇。以至于有人说,像老干妈这样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真正值得中国实业界来学习。

  真的是这样吗?此类企业,在当前的中国,其实少之又少。无论是新兴产业方阵中的高科技尖兵、网商大伽,还是传统产业里杀出重围的冲锋号手、迫击炮手,都已经身处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无法在一种长期的“自足”状态之中“独善其身”。

  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等,哪一项能够与外界绝缘?哪一项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一批像老干妈那样的企业,经过数十年的默默坚守,在某一产业领域精耕细作、坚忍图成,等到哪一天突然被人们发现,它们已悄然长成了参天大树,屹立为中国实业界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当前无论做什么都强调“+”的情况下,也许已经不可学、不能学,但它们所秉承的那些基本价值面,却值得每家实体企业去深入反思。

  这是一种逆向追问。

  实业界的迭代

  2015年10月底,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旗下的国际市场新闻社(MNI)在调查了中国200家企业后,发布当月中国企业信心指数上升8.3%,创2011年3月以来最高。MNI指数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厄格洛评论:“当前各方面证据显示,中国企业已平安度过2015年各种逆境中的最糟糕阶段。”

  这话明显是给中国企业界提振信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永伟随后回应,从宏观经济和企业实践来看,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和经济亮点也印证了这种悄然的变化,一大批转型较早、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积极力量。

  经济周期是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巨大考验。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虽然企业重组或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毕竟是落后产业或过剩产能的逐步退出,而高技术行业、新兴产业的经济比重却得到了提升。我们看到,在许多已经“觉醒”和“走得快”的地区,生物医药、信息通信、新材料、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群、企业群,成为增速非常快的一支生力军。它们起点高、创新意识强、活力足,有的企业很短时间内就能发展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你很难在它们身上看到经济困难的影子。

  这部分企业,当然是我们所期待的“经济明星”。它们自一诞生,往往就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对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有深刻的洞察力,能抓住重大变革所带来的难得机会。它们中的一部分在早期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制约,比如资金和人才问题,但它们常常具有冒险精神,加上资本力量的深度介入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对接,这些企业发展潜力巨大,不期然就会创造发展奇迹。

  与新兴产业相对的,就是规模和数量更为庞大的传统产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身处这个“阵营”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摆脱产能过剩和低价格竞争困境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创新,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高和技术提升。其中一些属于稳健经营型企业,它们在经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一段时间的经济波动之后,对实现转型升级更趋主动、更显成熟、更具定力,具有清晰的发展战略,虽然短期内有些也会遇到一些融资、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但总体上仍能保持平稳发展,以经营的持久性对抗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它们,与那些热衷于规模扩张和机会导向,一度利用宽松的融资条件无限度地扩大产能或投资并不熟悉的热点产业,结果很快陷入困境或背上了库存包袱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这部分坚守价值并杀出重围的企业,才是我们今天应该重点予以关注的“经济英雄”。

  “老三篇”的价值

  “谁说传统行业就是夕阳行业?没做优秀就是没下功夫没坚持坚守。”在谈到“老干妈”现象时,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曾这样发出感慨。

  近期,完全“野蛮生长”、不靠资本驱动、也没有“后台资源”的老干妈受到广泛关注,其原因有人概括为“淡泊名利的扩张战略 + 好到抽筋的现金流 + 独步天下的产品品质”,并言其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所有的业务顺势而为,有钱就扩张没钱就慢慢做,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根本不需要融资和上市”。

  这听起来就像神话,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这就是事实,而且,类似于老干妈这样的企业,并非孤例。著名的企业如华为,业绩好得翻上天,但任正非就是不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开金口。还有娃哈哈、顺丰、方太等,都是投资者梦想并追逐的对象,但他们都拒绝上市。

  在区域市场或某些行业,这类企业也不少:

  王守义十三香,32年坚持以产品品质和企业信誉打市场,不上市、不贷款、不欠税,目前牢固占据香辛料调味品龙头老大位置;创建于1985年的西峡内燃机进排气管公司,以进口替代为突破口,累计开发新产品3000多种,覆盖各种类型车辆及轮船、军工等领域,排气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一再拒绝上市;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峰熔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水泥产品,为“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航天发射现场专用,并被用于国内外军用机场建设,这家企业,同样默默无闻;位于鹤壁淇县的肉鸡生产企业永达食业,年屠宰加工肉鸡规模1.5亿只,是麦当劳、肯德基、小肥羊、海底捞、沃尔玛等国际知名连锁企业产品原料的重要供应商,特别是肯德基在中国的三大鸡肉供应商之一……按照业界专家公认的标准,这些企业都是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的优秀企业。

  这类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低负债、高毛利率、轻资产、充足的现金流、持续不断增长的纯利润、产品或服务质量高、诚实信用、企业家决断创新能力强、资本运作稳健、管理规范,等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有可能存续几代人,企业能够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甚至可以在某一时期成为当地或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即我们常说的“小巨人”或“隐形冠军”。

  如果再具体一些,按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的概括,这些构成实业中坚的优秀企业当体现出以下“生命基因”:造钟,不是报时(通过机制、制度来管理企业而不是只关注能力本身);利润之上的追求(除了利润之上的追求还有核心理念及目的追求,并且要保持一致性);保存核心,刺激进步(保存核心理念,同时不断刺激进步);胆大包天的目标(要设立目标,并且有进步之心);教派般的文化(让员工知道,并信赖其企业文化,并拥有教派般的热情);择强汰弱的进化(选择强的项目,汰淘弱的项目,像自然生物进化一样);自家成长的经理(从公司自有的文化中选择接班人会对企业更有利);永远不够好(对企业的进步一直有追求,永远不够好);起点的终点(永远都拥有走在路上的念头)。

  这样的话,在今天可能都是“老三篇”了。但正所谓大道至简,越是这些涉及企业基本价值面的理念、准则,在今天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才越能显现出其可贵价值。

  因为,我们同样看到,那些在经济波动中不断“翻船”的企业,它们违背的,恰恰是以上这些理念和准则。

  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做得更专、更久、更稳,才是实体企业的发展正途和决胜之道。

  多一些“工匠精神”,总归是好的

  “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至。不过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强调创新和创造,逼迫传统行业和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实是,曾有一段时期,我国企业“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在竭尽全力追求快速盈利的动机下,忽视了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工匠精神”严重缺乏。而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各类企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一些企业慢慢开始重拾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但也有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潮流,经常将自己企业的发展转型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硬捆绑在一起。“互联网+”自然是未来企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不过问题在于,这些企业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信誉还在“低位运行”,对它们来说,当务之急要做的,还是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中,大力练好基本功。所以,王石会提出这样的忠告:“别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同样,格力电器的董明珠隔空向小米的雷军喊话,也是在试图告诫后者不能舍本逐末。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的专著《匠人》,为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提供了新视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无论怎样也代替不了的。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大多属于制造型企业。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主要因素在于它们都自始至终传承着企业价值的基本面,使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

  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毕竟只有短短几十年。目前,资本市场的风暴一浪高过一浪,仍在坚持“实业主义”或“工匠精神”的,大多是那些曾经艰苦创业的老一代企业家。老干妈的陶碧华、娃哈哈的宗庆后、王守义十三香的王银良,等等,他们坚持对潮流说不,其实不仅是表明对外界诱惑的拒绝,更是展示一种对“工匠精神”的执著。几十年经历大风大浪,他们可能比谁都更清楚坚守的意义。

  这种坚守,能被更多的实体企业认可和传承吗?

上一篇:【公司治理】商界领袖的婚姻生态秘密:第N任妻子
下一篇:【公司治理】企业家的快乐经营哲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