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降息拉开宽松序幕

  本文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屈宏斌副理事长、鲁政委理事、沈建光理事及邵宇理事对11月21日晚央行降息的点评

  鲁政委:终于降息了!这是坚持理性思考的正确举措,我们一直认为,没有利率锚下移而期待系统性地降低融资成本是很难的。本次降息有助于在明年初存量贷款重定价时系统性下调融资成本,特别是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小微、三农,当然还有房地产。存款上限的提高,在为最终完全解除奠定基础,也是避免吸储困难。

  降息之后...按照利率平价,降息之后人民币贬值压力将再度迎来显性化的契机,由此,可望迎来人民币中间日间波幅的扩大和人民币弹性的提高,让人民币在市场的力量驱动下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果真如此,则中国经济可以有一个更轻松、健康的2015年。

  (鲁政委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屈宏斌:终于回归正常的政策了。央行宣布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央行在政策宽松上迈出重要一步,市场对此期待已久。四月份以来内需一直弱于预期不断放缓,而通胀则步步超预期回落。产能利用低下,融资成本高企,降息迫在眉睫。我们认为本次宽松力度较大,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通缩风险的态势下,拉开了进一步宽松的序幕。

  (屈宏斌 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邵宇:央行非对称降息点评—预期之中,意料之外(东方证券策略)

  央行周五宣布非对称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下调40BP,1年期存款利率下调25BP,同时上浮上限由1.1倍扩大至1.2倍。我们点评如下:①、央行前期正回购利率两次下行预示降息已经箭在弦上,而本周三的国务院新十条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本次降息体现执行力,但时点上出其不意。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的小幅下调与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相结合,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也进一步拓宽。③、步入降息周期,未来仍存在进一步降息以及降准的可能,货币宽松环境有望继续维持,银行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将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④、降息周期的开启将验证并加速我们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的居民资产配置转移的过程,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将正式开启跨年度行情,地产、电力、基建、交运等高杠杆板块将受益,同时券商将充分受益资本市场的火红年代。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沈建光:千呼万唤始出来——央行降息的逻辑与意义

  11月21日晚,央行网站发布开启新一轮降息,并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在笔者看来,上述举措实属不易,是面临当前弱增长与低通胀局面采取的积极之举。同时,央行打破了市场对于“央行仅仅依靠创新型工具,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被束之高阁”的禁忌,且存款利率进一步上浮,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以及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的转型过程,符合笔者在本周《增长通胀双低促货币政策转型》中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自今年5月份是便发文提出,降息降准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逆周期使用绝不应该予以刺激的含义,且相比于定向措施传统工具更具透明性,切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从这个意义来讲,笔者预计12月降准也是大概率事件,而在政策方向更加清晰之下,笔者对明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触底反弹抱有更大信心。

  本轮降息的背景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双低格局

  10月中国经济延续着弱增长与低通胀格局,最新汇丰PMI更不容乐观。结合央行早前发布《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难发现,面对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央行其实早已采取了行动,不过措施并非常规政策工具,而是更多创新工具的使用。

  对此,笔者层多次发文表示,当前增长通胀双低的背景下,尤其是存在通缩风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确实需要更加积极。而在工具选取方面,笔者认为常规性工具被束之高阁并不符合货币政策转型的要求,进一步降准降息仍有必要。从这个角度而言,央行此次启动降息对于扭转经济下滑态势具有积极意义。

  常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难言刺激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这一样的举措解读为刺激。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弱增长与低通胀的时期,货币政策更加积极是需要的,相机抉择是宏观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内容,无所谓刺激,甚至是大规模刺激。

  而从创新型工具的应用来看,央行其实已经在采取行动,即近一两年来,央行并没有采取常规性工具如降息降准,而是通过更多创新型工具如SLF、MLF、PSl等,达到定向支持的目的。但实际上,定向的力度也不小,本轮约7700亿的MLF对于流动性的支持力度其实要超出一次降准的力度。但尽管采取不少创新手段,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融十条刚刚出台,利率随后大涨,便凸显了政策困境。而早前对小微企业定向也有流向房地产企业的部分。

  以数量型向价格型工具转变的货币政策

  可以看到,与此次降息相伴的是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正如笔者早前文章《货币政策新框架思辨》文章中所提,在货币政策转型的背景下,常规性工具仍应该是主要选择。笔者认为,当前央行通过创新手段实际上是货币政策承担改革发展任务下,面对结构性矛盾所采取的次优选择,只是过渡性手段,并非长久之计。

  货币政策框架仍然需要沿着加速利率市场化,以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的方向前进。从这一意义而言,当前基准利率体系尚未清晰,利率传导机制并不畅通,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打造基准利率体系,通过确定短期利率进而引导中期利率,形成反映流动性偏好与风险溢价的收益率曲线似乎更为紧迫。

  央行打破“禁忌”,更多常规政策或有可期。

  早在今年5月的时候,笔者便曾多次发文讨论降准的必要性,提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当前外汇占款降低,资金双向流动更加平常降低了维持高准备金率的必要性;

  二是货币政策工具未来需要更多地采用价格型工具,保持过严的数量控制,不利于价格发挥作用;

  三是伴随着存贷差的缩减,当前20%的准备金率或已超出最优准备金率的理论值;

  四是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当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过高。

  如今看来,上述支持降低准备金率的理由仍然成立。早前融十条表明了决策层降低融资难融资贵的决心坚定。笔者预计,12月或将启动新一轮降准,而在政策信号更加明晰之下,经济企稳也或有可期。

  (沈建光 瑞穗证劵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本文摘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

上一篇:俞平康:且慢!助力实体经济须紧跟降准
下一篇:国君乔永远率众行业分析师论加息:明年A股或冲3200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