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逆市而上:2年开6家店 实体书店奇葩

  近两年,实体书店惨淡经营的消息不断传来。光合作用、季风书园、万象书店、第三极书局……在全国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实体书店逐渐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

  然而,一家名为“字里行间”的连锁书店,却悄然迎来了第6家新店的开业。“字里行间”为何能够逆“市”而上?怎样的经营方式才能让实体书店重回城市中心?

  两年连开6家店成业内“奇葩”

  从零起步,两年时间开了6家店,以这样的速度开新店在很多行业里并不稀奇,但在实体书店领域,却算得上是朵“奇葩”。正是从这两年开始,陆续有多家知名实体书店相继停业。

  慈云寺店、三元桥凤凰汇店、万寿路凯德晶品店、德胜门外孔子学院店、中央美院店、大望路淘宝企业店……在北京,“字里行间”6家店的店址有的在商业中心,有的在学院附近,有的则是社区店。尽管地点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着优雅的环境,如暖色的灯光、错落有致的书架、精心挑选的书籍和浓香的咖啡……

  “2010年7月之前,北京没有人知道‘字里行间’是家书店。两年多后,不少人发现了我们。现在已有2000多人成为会员,还有更多人曾经参加过读者见面会、文化沙龙、新书发布会等活动。”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立峰告诉记者,他们还有着更大规模的远景计划——到2017年在全国拥有100家分店。

  用卖咖啡的钱反哺书店?

  实体书店之所以面临生存困境,很大一方面原因来自于网络图书低价销售的冲击。面对高房租等成本压力,书店业界普遍采用一种“咖啡+书店”的经营方式,同时搭售各类文化创意产品。

  “仅靠图书赚钱几乎不可能。”周立峰说。目前,“字里行间”的多家店面同样也是靠辅业在反哺主业。

  在此基础上,“字里行间”还注重按照每一家店的地点来设计不同的风格,采购不同的图书,同时为会员量身定制一些服务,通过让书店变得有“温度”来吸引更多的人。如慈云寺店提供了大人与儿童共享的阅读空间,孩子们在上半层读童书,成人则在下半层。

  但无论卖什么,图书始终是主业。“字里行间”的母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6.64,0.07,1.07%)集团,其董事长陈海燕表示,“字里行间”连锁书店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集书籍、音影、休闲于一体,与创意产品、文化沙龙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空间,力图打造风格简约、环境舒适的都市文化休闲体验中心。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定位是恰当的。
 

  能否复制“诚品”的神话?

  众所周知,在实体书店的业界一直有一个神话般的存在——台湾诚品书店,该书店在进军香港之后,上海、广州和苏州的新店也在拓展之中。其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连锁不复制”,而“字里行间”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拷贝着这一模式。那么,诚品的神话是否能够复制?

  陈绍敏表示,诚品的成功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创立23年,赔了15年,才摸索到“图书+百货”的赢利模式。刚刚起步的“字里行间”与其说是拷贝它,不如说是理念一致。

  不仅如此,“字里行间”还在拓展更多定制式的文化服务。“我们侧重个性化体验、顾问式服务及贴心化需求延伸。”周立峰介绍,想收藏作者的签名本,想拥有印有个人签名或肖像的个性笔记本,有家庭藏书需要,有举办私人聚会的需求,甚至是为生日聚会制作一本个性照片书……只要与图书有关,都可以做到。

  连锁而不失个性,这或许是“字里行间”所强调和追求的感觉。而不断地开疆辟土打造“百店王国”的信心,则在于其背后强有力的支撑。据了解,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控股,该集团兼具图书发行中盘商与图书内容策划公司的身份,贯通了上下游产业链,使得实体书店既能够获得充足货源,又可以依托各出版社策划活动等。

  “字里行间”的经营者表示,未来希望以“字里”为本,从“行间”跳脱,以图书为载体,延伸出更多的可能,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隋笑飞、蒋芳

上一篇:小贷-信托合作再次现身:支付宝替代银行?
下一篇:风暴中的中日贸易:稀土资源输日或停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董事局网无关。董事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董事局网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董事局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董事局网”,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